5月21日晚青春讲堂“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系列讲座第九讲,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专家邱志荣以“富中大塘 越国复兴之基”为题,深入剖析富中大塘在越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深远影响,引发师生对越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入思考。
沧海桑田,越国复兴的自然根基。邱志荣以历史地理学的专业视角,重构了春秋时期勾践政权所处的复杂地理图景。通过分析假轮虫海侵、卷转虫海侵等古地理变迁事件,生动再现了距今2500年前山会平原频繁遭受海潮侵袭的自然景观。在邱志荣的讲解中,全新世时期钱塘江两岸沧海桑田的地貌剧变不再只是抽象的地质概念,而成为理解越国“十年生聚”战略背后地理制约的密码,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自然力量与文明发展之间深刻的互动关系。
水利筑基,农业经济的腾飞密码。邱志荣阐述了越国时期的两大水利工程——山阴故水道与富中大塘的兴建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他指出,当时的越国饱受水患困扰,洪水频发导致农田淹没、作物歉收,百姓生活困苦,国家经济遭受重创。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越国统治者深刻认识到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强,于是将水利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改善内河航运与农业灌溉,越国举全国之力疏浚山阴故水道,清除淤泥、拓宽河道,大幅提升航运效率,促进商贸流通;同时,为抵御海潮侵袭,越国动员民众修筑富中大塘,以土石筑堤,阻咸蓄淡,构建稳定的灌溉系统。这一系列工程使周边农田彻底摆脱咸水侵蚀,水稻得以规模化种植,粮食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日益充盈。邱志荣强调,这两大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生存危机,更成为越国推行“生聚教训”国策的重要基石。依托稳定的农业生产和水利保障,越国在此休养生息、积蓄国力,最终实现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后世留下了“胆剑精神”的宝贵遗产。
功能拓展,富中大塘的多元价值。随后,邱志荣揭示了富中大塘在越国时期的综合功能。他指出,富中大塘所在区域在越国时期地位举足轻重,不仅是越国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的核心区域,更逐渐演变为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中心。从政治层面来看,稷山、中宿台、石室等遗址见证了越国重要的政治活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从经济领域来看,锡山、称山等地的冶炼业,与葛山、犬山、鸡山等地的纺织业与养殖业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为越国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文化方面,灵汜桥、阳春亭、美人宫等历史遗迹生动展现了越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魅力。此外,讲座还强调了大禹文化对绍兴历史的深远影响,通过大禹两次来越的传说、宛委山得天书的故事以及介绍大禹陵庙祠等历史遗迹,生动展现了绍兴作为古越文化发祥地的深厚底蕴。
古今对话,越文化精神的千年回响。邱志荣指出,富中大塘这一古代水利工程意义非凡,不仅在建成后的当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力。从历史维度来看,鉴湖的兴建、浙东运河的重要地位确立、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脉络的形成,以及“卧薪尝胆”“胆剑精神”等越文化核心精神的孕育,都与富中大塘的历史发展紧密交织、息息相关。富中大塘等古代水利工程犹如坚实的基石,为后世鉴湖水利系统的建设筑牢了根基,有力推动了浙东运河航运体系的蓬勃发展,孕育出浙东唐诗之路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更滋养出“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这一越文化的精髓,成为越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纽带。而着眼于当下,东湖农场、东方文化谷、东鉴湖“悠游故水线”等一系列现代发展成果,使师生们真切地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古代水利工程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讲座尾声,邱志荣以“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收尾,启示同学们以立足实践,树立高远志向,同时拥有与时俱进的智慧与无畏前行的勇气。本次讲座为师生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越国历史文化的崭新窗口,通过对富中大塘这一关键历史元素的深入剖析,使同学们对地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的炽热兴趣。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探索地方历史文化的奥秘,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堂互动: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241班叶钧霆同学:绍兴古水路交通系统曾助力越国发展,请问邱老师,如今如何协同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
邱志荣:交通发展与生态保护需以可持续规划为核心。古运河沿线曾因桥梁高度不足、道路规划与文物景观冲突等问题导致功能失衡,需通过“交通服从保护”原则优化布局。例如绍兴轻纺城曾因桥梁限高影响航运,后期通过拆除重建实现功能协调。当前可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河时强调的 “历史沧桑感”保护理念,在新建交通线路时预留生态缓冲带,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如低影响开发模式)减少对河道景观的破坏,同时结合南水北调等生态工程,提升区域水文环境稳定性,实现交通便利与生态和谐的双赢。
商学院法学242班王艺憬同学:邱老师好,请问在文化遗址附近发展旅游业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若造成破坏该如何处理?
邱志荣:在文化遗址附近发展旅游业需平衡保护与利用。随着《大运河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实施,政府监管力度和民众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遗址开发需经严格审批、论证流程。例如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中,曾因高层月台设计不符文物保护要求被驳回,凸显规范流程的重要性。尽管旅游业可能对遗址产生短期影响,但通过科学规划(如控制开发规模、加强考古勘探)和法制约束,可实现文化传播与保护的协调发展,目前整体趋势已趋向规范。
摄影:周晶 编辑:赵晗宇 张冉
上一条:澳大利亚白马商会一行来访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下一条: 第四届退役士兵“戎耀之星”奖学金颁奖典礼举行
【返回】